企业管理的问题网!

企业管理的问题网

趋势迷

企业管理的问题

2024-07-15 11:15:58 来源:网络

企业管理的问题

企业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企业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有:
1、口号式管理。工地上红旗招展,车间里彩旗飘飘。各种标语、各种口号、各种牌匾,管理者都想把各种理念通过这种载体灌输到每个员工的心灵深处,但是却得不到真正的关注;
2、文字过多,数字过少。大部分比较成熟的企业总有上百个管理制度和企业标准,它的可操作性却很弱。文字过多,数字过少的直接后果就是扯皮拉筋。所以一定要建立企业组织管理系统,明确标准,把考核指标量化;
3、只做人,不做事。少有为原则较劲到底的人,爱较劲的人往往被人们嗤之以鼻,其实企业管理必须要有这种较真的人,否则很多政策难以执行;
4、贪大求全,照搬照套。没有正确判断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些不良的管理习惯像幽灵一样在工作中神出鬼没,要想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先得建立企业组织管理系统。

企业管理的问题

关于企业预算管理的问题 谈到企业预算管理,不得不先提出几个问题,只有在弄清这几个问题这后,才有可能较好地推行企业预算管理。如果这几个问题没有弄清楚,很多工作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这几个问题是:1.预算管理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2.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3.预算执行进管理应注意什么?一、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两个概念,是什么叫预算?什么又叫预算管理?预算这一概念的解释有好多种,就笔者的理解认为:预算是指经一定程序编制并获批准的,用以规划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收支计划的一项制度,是对企业来讲就是对未来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的数量说明。预算管理指是为保证获批的预计目标实现,利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拥有资源进行合理安排、调配与管控的过程,从而使拥有的资源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避免资源闲置而造成的浪费。预算管理目前已成为公司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预算管理应明确并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上下沟通问题在预算概念中第一个问题是预算必须是获得批准的,无论是企业总预算还是部门、班组预算,预算得到执行是需要一定资源的,如果没有获得上级批准,有可能就没有资源保障,也可能难以纳入企业的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就不能算真证的预算。预算凭什么能获得批准?肯定不是上级给下级下指标,更不是下级向上级上报数据,预算是上、下级之间经过反复沟通,确定完成目标及所需各种资源,最后达成共识的结果,即使是法律也只有在大家对其合法性达成一致,没有异议的情况下才会提供保护,何况于企业预算制度,因此预算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沟通问题。2、预算编制程序问题预算是公司内部一项非常严肃且繁杂的管理制度,为确保预算能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确保各项指标数出有据,能得到企业上下认可,在经营中切实得到实施,并使各预算执行单位对执行结果能负责,结合公司激励机制进行合理奖惩,就必须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要的预算程序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预算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模型体系。企业预算的组织体系主要指建立预算组织架构,则企业由谁来牵头组织,那些部门和人员参与企业预算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企业都是成立一个预算委员会来完成这项工作,这个预算委员会由企业最高领导者担任委员长,下设具体办事机构,如预算委员会、预算编制组、内部仲裁组、内部审计组和考核评价组,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多元化的预算组织体系。然而我国企业预算工作除了有一名义上的预算领导小组外,多由职能性的财务部门兼职负责的,这种做法是难以确保企业预算与各级组织间的内部预算一体化的,通过企业组织结构体系中的兼职或专职的二级机构是难以完成相应的职能。预算管理是指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和反馈的等工作,是各项全面预算管理职能的执行主体,如价格如何制定、技术由谁来查验、投资谁来组织、执行过程的检查与执行结果的奖惩等都是预算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落实到具体负责人,预算就有可能走过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在整个预算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算是一个繁杂的体系,预算指标的给定方法也很多,企业应建立一个预算模型来确定各预算指标产生,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测定企业未来发生的业务和财务指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的预算层面可能采用的预算方法和模型不同,如业务预算中的销售量预算,在企业层面上可能用趋势分析法,在分析上几年销售量趋势变动的基础上,结合预算的年度的环境变化情况,建立一个销量趋势模型,在部门预算层面可能会采用个别分析法,分析每一个客户情况,结合预算年度环境变化,预算每一个客户销售量,总之在预算时应建立一个相对实用并稳定的预算模型,不能拍脑袋,尤其不能由非直接参与业务人员去拍脑袋。3、谁是预算的最后决定者企业预算也和其他工作一样,作为企业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最终离不开一个谁说了算的问题。谈到谁说算,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好笑,这样的问题也提出来,肯定是老板说了算。谁是老板,股东或股东代表董事会,是的,从表面上看这不是一个问题,根据财权决定事权的原则,肯定是由股东或董事会作最后决断,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企业预算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业务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个子项,预算是一张网,他要网住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收支计划,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另外预算还是分层级进行的,每一项预算原则上都要落实到具体执行人的身上,股东或股东代表的董事会都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的每一事项,无法对每一预算做出正确决策,他只能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对企业发展方向、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总额、现金净流量等几项作综合性、战略性决策,不可能面面具倒,一竿子插到底,正因如此,企业预算需要成立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需要吸收大部份预算执行部门负责人参加,董事长成为预算委员会的负责人,董事会是预算的最终决定者。尽管董事会是预算的最后决定者,由于董事会不可能主导企业运作全过程,只能通过预算来贯彻企业战略,控制企业发展方向,对企业具体经营工作还是要委托经营管理团队进行的,为了使决策与执行不脱节,因此企业在制定预算就应当建立层层负责制度,预算工作也得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几个反复后,将未来需完成的任务、可能发生的变故及采取的解决措施,事先尽量考虑进去,也使企业的发展战略贯彻到每个员工的心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可执行性,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

关于企业预算管理的问题 1.预算管理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
2.预算编制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
3.预算执行进管理应注意什么?
一、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两个概念,是什么叫预算?什么又叫预算管理?
预算这一概念的解释有好多种,就笔者的理解认为:预算是指经一定程序编制并获批准的,用以规划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收支计划的一项制度,是对企业来讲就是对未来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的数量说明。
预算管理指是为保证获批的预计目标实现,利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拥有资源进行合理安排、调配与管控的过程,从而使拥有的资源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避免资源闲置而造成的浪费。预算管理目前已成为公司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以上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预算管理应明确并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上下沟通问题
在预算概念中第一个问题是预算必须是获得批准的,无论是企业总预算还是部门、班组预算,预算得到执行是需要一定资源的,如果没有获得上级批准,有可能就没有资源保障,也可能难以纳入企业的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就不能算真证的预算。预算凭什么能获得批准?肯定不是上级给下级下指标,更不是下级向上级上报数据,预算是上、下级之间经过反复沟通,确定完成目标及所需各种资源,最后达成共识的结果,即使是法律也只有在大家对其合法性达成一致,没有异议的情况下才会提供保护,何况于企业预算制度,因此预算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沟通问题。
2、预算编制程序问题
预算是公司内部一项非常严肃且繁杂的管理制度,为确保预算能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确保各项指标数出有据,能得到企业上下认可,在经营中切实得到实施,并使各预算执行单位对执行结果能负责,结合公司激励机制进行合理奖惩,就必须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要的预算程序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预算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模型体系。
企业预算的组织体系主要指建立预算组织架构,则企业由谁来牵头组织,那些部门和人员参与企业预算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企业都是成立一个预算委员会来完成这项工作,这个预算委员会由企业最高领导者担任委员长,下设具体办事机构,如预算委员会、预算编制组、内部仲裁组、内部审计组和考核评价组,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多元化的预算组织体系。然而我国企业预算工作除了有一名义上的预算领导小组外,多由职能性的财务部门兼职负责的,这种做法是难以确保企业预算与各级组织间的内部预算一体化的,通过企业组织结构体系中的兼职或专职的二级机构是难以完成相应的职能。
预算管理是指负责预算的编制、审定、协调、调整和反馈的等工作,是各项全面预算管理职能的执行主体,如价格如何制定、技术由谁来查验、投资谁来组织、执行过程的检查与执行结果的奖惩等都是预算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落实到具体负责人,预算就有可能走过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在整个预算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预算是一个繁杂的体系,预算指标的给定方法也很多,企业应建立一个预算模型来确定各预算指标产生,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测定企业未来发生的业务和财务指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的预算层面可能采用的预算方法和模型不同,如业务预算中的销售量预算,在企业层面上可能用趋势分析法,在分析上几年销售量趋势变动的基础上,结合预算的年度的环境变化情况,建立一个销量趋势模型,在部门预算层面可能会采用个别分析法,分析每一个客户情况,结合预算年度环境变化,预算每一个客户销售量,总之在预算时应建立一个相对实用并稳定的预算模型,不能拍脑袋,尤其不能由非直接参与业务人员去拍脑袋。
3、谁是预算的最后决定者
企业预算也和其他工作一样,作为企业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最终离不开一个谁说了算的问题。谈到谁说算,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好笑,这样的问题也提出来,肯定是老板说了算。谁是老板,股东或股东代表董事会,是的,从表面上看这不是一个问题,根据财权决定事权的原则,肯定是由股东或董事会作最后决断,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企业预算是一个完整体系,包括业务预算、投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括若干个子项,预算是一张网,他要网住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收支计划,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另外预算还是分层级进行的,每一项预算原则上都要落实到具体执行人的身上,股东或股东代表的董事会都不可能全面了解企业的每一事项,无法对每一预算做出正确决策,他只能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对企业发展方向、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总额、现金净流量等几项作综合性、战略性决策,不可能面面具倒,一竿子插到底,正因如此,企业预算需要成立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需要吸收大部份预算执行部门负责人参加,董事长成为预算委员会的负责人,董事会是预算的最终决定者。
尽管董事会是预算的最后决定者,由于董事会不可能主导企业运作全过程,只能通过预算来贯彻企业战略,控制企业发展方向,对企业具体经营工作还是要委托经营管理团队进行的,为了使决策与执行不脱节,因此企业在制定预算就应当建立层层负责制度,预算工作也得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几个反复后,将未来需完成的任务、可能发生的变故及采取的解决措施,事先尽量考虑进去,也使企业的发展战略贯彻到每个员工的心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可执行性,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有哪些 一、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1.市场竞争大。由于企业过分强调市场开拓,盲目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导致大量应收账款的产生,降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2.客户信用管理不力。企业对客户资信管理的环节没有形成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延长,资金占用数额增加,坏账损失率增大。3.风险意识不强。企业过分强调和追求产值和账面利润,只注重账面上的销售额,忽略了市场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从而使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4.法律意识不强。在签订销售合同时,由于内容不够严谨,缺乏对合同内容全面、审慎的把握,虽然不会对合同的成立、合同的效力等问题产生影响,却会为合同的履行埋下隐患。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从起诉、受理到判决、裁定与执行有一个时间过程,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导致很多企业放弃了通过诉讼程序寻求债权保护的合法权利,使本来可以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变成呆账、坏账,使本已微薄的利润更被严重侵蚀,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二、解决对策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必须建立严密、有效、可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行为有章可循。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互相协调、相互制约,避免发生舞弊行为。明确划分销售部门和财会部门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职责,明确划定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安全和及时回笼负有直接责任,应收账款形成的决策者和主要经办人员,就是回收债权的责任人,财会部门应按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长短,及时定期编制企业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一览表,将债务人名称、债权形成时间、应收账款余额、超过信用时间、债务人经营状况、应收账款总额占流动资产比重等内容在表上详细反映,以便于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缴政策,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2.确立信用管理制度、控制赊销额度。信用政策是在综合考虑了利益、成本、风险之后,对应收账款管理所做出的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是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评估机构、客户的会计报表等多种渠道取得可利用的分析资料,对客户的品质、支付货款的能力、财务状况等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分析,以此为基础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赊销额度,对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予不同的赊销限额。必须将累计额严格控制在企业所能接受的风险范围内。为了便于日常控制,企业要把已经确定的赊销额度记录在每个客户应收账款明细上,作为金额余额控制的警戒点,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为了促使客户尽早付清欠款,企业在对外赊销和收账时要奖罚分明,即对于提前付清的要给予奖励,对于拖欠付款的要区分情况,给予不同的惩罚。对销售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防止销售部门为增加业绩而放宽信用标准。3.账龄分析。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防止长期挂账,以便及时收回现款。一般来讲,逾期拖欠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坏账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对不同拖欠时间的账款及不同信用品质的客户,企业就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不同收账政策、收账方案,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需提前有所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对尚未过期的应收账款,也不能放松管理与监督,以防发生新的拖欠。4.加强产品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在产品质量上,应采取先进的生产设备、聘用先进技术人员,生产出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争取采用现销方式销售产品。如果生产的产品畅销,供不应求,应收账款就会大幅度下降,还会出现预收账款。同时在服务上企业应形成售前、售中、售后一整套的服务体系。5.选择结算方式。企业为防范各种风险,防止不法侵害事件发生,应充分认识每种结算方法的特点,选择对企业有利的结算方式。选择货款结算方式时,尽量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等,慎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如果企业的产品处于卖方市场,属于紧销商品,对于新客户和已知信用度不高的客户,采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转账支票和汇兑结算;如果企业产品属于买方市场,同时在对方不同意先付款的情况下,为了不丧失销售机会,又能保证货款回笼,首选银行承兑汇票;对于资信情况好的企业,选择托收承付或商业承兑汇票结算。6.加强内部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销售和收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测评,包括:检查不相容职责的划分、销售合同的签订、对账单寄出环节的执行情况、有关销售业务记录的会计凭证及明细账内部核查的有效性、抽查账龄分析表、审查销货折扣与收款的合理性、审查坏账损失的账簿记录及相应手续。通过审计达到控制目标:证实营业收入的真实性、营业收入计价与分类的正确性、营业收入的完整性;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应收账款计价与分类的正确性、证实销售退回、折让与折扣的合法性、应收账款记录截止日期的正确、确认坏账损失的真实性、应收账款过账和汇总的正确性。通过内部审计,对销售和收款的全过程起到监督和预警作用。总之,应收账款是企业与企业在产品交易中经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象。为此,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依法维护应收账款的安全、完整,加速资金回笼,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关小企业会计管理的问题处理 小规模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将近50%。然而,小企业要真正走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实行科学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小企业的会计管理。这是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让会计参与管理是小企业走向成熟的必然;也是小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小企业作出全面财务评价的要求。
一、影响小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因素
我国小企业会计管理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小企业会计机构不很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同时,小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会计参与管理能力的发挥和增强。
(一)管理者素质有限
许多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的,甚至是为企业主服务的,只要能算出利润,满足计税需要就足够了。他们对会计并没有太多的期望,谈不上让会计参与管理,更不会想到如何加强会计的管理能力。因此,这些小企业的会计最多也只是在履行最基本的反映职能。在许多小企业主看来,会计活动甚至是纯粹的消耗性活动,如果
能不设会计那就最好不过,以降低工资成本。
(二)政府管理力度偏小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之所以得到规范,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会计信息需求的社会性。而小企业会计信息一般并不需要向社会公布,其需求的社会性很小。因此,即使是政府及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小企业的会计监管方面的力度也明显要小得多,更无法与其对上市公司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管力度相比。可见,外部压力的缺失是小企业会计管理活动不规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代理记账的限制
虽然绝大部分小企业的管理者,主观上都希望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但出于对成本效益的考虑,许多小企业采取聘请会计服务机构代理记账或聘请兼职会计完成记账的做法。由于这些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不能全程参与和了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也就很难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参与到其他的管理决策活动中去。另外,小企业给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的报酬是相对固定的,其工作效果与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挂钩,从而影响了会计服务机构或兼职会计人员参与小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四)融资环境的约束
小规模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规模也较小,借款费用中的固定费用所占的比例就相对偏高,从而导致小企业借款成本的相对上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审核要求更高,如要求申请贷款的小企业提供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全面审计报告、提供抵押物等,从而加大了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降低了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许多小企业宁可向私人或地下钱庄借款。这样,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融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从而影响了许多小企业加强会计管理的热情。小企业会计管理的弱化与其融资的外部环境之间非但不能相互促进,反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中。
(五)“包税制”的影响
小企业加强会计管理的外部效用中,除了有利于提升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满足纳税申报的需要,甚至可以进行必要的税务筹划,以降低小企业的税负。然而,许多税务部门为简化征税程序等各种原因,对小企业的征税普遍推行“包税制”的做法。即给小企业核定一个固定的缴税额,甚至将所有的税种打包汇总确定应缴税额。在这种做法下,提供会计报表作为纳税申报的依据已成为不必要,更使小企业失去了税务筹划的空间。
(六)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
处于成长期的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其用人机制中“任人唯亲”的成份很高。对于掌握企业“最宝贵财富”的财务人员而言,更是如此。不懂会计的人做会计、不懂管理的人管会计之现象比比皆是。而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受传统就业理念的影响及小企业“任人唯亲”的用人传统,往往不会选择去小企业就业。在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方面,私营企业等小企业往往成为会计后续教育管理的真空地带,无人问津。即使有,也大多流于形式。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低下既影响了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弱化了小企业会计的财务管理能力。
二、加强小企业会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小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意识
组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同大型企业的管理者们一起开展企业管理实践的研讨交流等,以培养小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的理念、兴趣和专业能力。
(二)加强对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
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专业素质较差,甚至难以应付日常的核算。因此,必须加强对小企业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尤其是切实做好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应该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关于小企业会计如何参与小企业管理等内容的培训,以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三)积极引导会计专业大学生到小企业就业
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供过于求,但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却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仍然抱着去政府、去机关、去上市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的想法。实际上,在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更有利于毕业生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核算与会计管理技能,有利于培养全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相关部门与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引导,鼓励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到小企业就业发展。同时,小企业的管理者也应实行科学的用人机制,以吸引会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小企业就业。
(四)加大力度推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
实行统一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助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规范化,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价值。虽然《小企业会计制度》早已颁布实施,但真正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并不是很多,这不利于提高小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力量促使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五)建立一套适合小企业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针对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同用途,为小企业的财务分析量身订做相应的财务分析评价系统,以便更好地评价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从而提高小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益和提升小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
(六)大力拓展社会会计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
要促使社会会计服务机构由一般的“记账型”会计服务向多功能的“管理型”会计服务转化,使代理记账的功能得到不断延伸,甚至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活动中去,让小企业真正感受到会计工作也是一门“增值型”的活动。